听说暴富的最新方式是,垃圾分类 
   2019-07-01 朱小猪zzy 
   “老大,今天我想辞职。” 
   “你要去看诗和远方吗?” 
   “不去,我想蹲垃圾箱收罚款,早日暴富。” 
   1 
   今天,一件让全国人民热议、上海人民诚惶诚恐的大事到来了。 
   史上最严垃圾分类,正式实施。 
   个人投放未分类垃圾,最高罚款200元。 
   单位混装混运,最高罚款50000元。 
   诸位新媒体同行不禁脑补出一条新的致富经。 
   “老大,今天我想辞职。” 
   “你要去看诗和远方吗?” 
   “不去,我想蹲垃圾箱收罚款,早日暴富。” 
   垃圾分类甫一实施,四座皆懵。 
   望着手里欲丢弃的垃圾,上海人民不约而同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思考。 
   “你是什么垃圾?” 
   干垃圾?湿垃圾?有害垃圾?其他垃圾? 
   可回收?不可回收? 
   网友以猪为例,用段子支招。 
   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,猪吃了中毒的是有害垃圾。 
   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,卖了可以买猪肉的是可回收垃圾。 
  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上海人民最新社交话题。 
   其他城市可别忙着围观,垃圾分类没有事不关己。 
   相关部门披露,2020年底,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。 
   其他地级市,实现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。 
   目前,亚洲范围内日本的垃圾分类可谓精细到极致。 
   自上世纪起,日本政府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后,便开始推动垃圾分类。 
   如今的日本,垃圾分类早已深刻在寻常百姓认知里。 
   上至东京、大阪这类现代化都市,下至人口稀少的山间村镇,都有一套完备垃圾分类处理体系。 
   “零废物”村镇上胜町,就因垃圾分类而闻名。 
   2 
   上胜町,隶属日本德岛县。 
   1700人,一半以上村民超过60岁,约两成超过80岁。 
   步入老龄化,这也是日本社会的缩影。 
   但这里有一个奇特现象,政府扶植建造的养老院因无人居住,倒闭了。 
   村子并不富裕,这些老人非但不领养老金,还为国家缴纳税款。 
   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? 
   上世纪,上胜町的支柱产业是向外贩卖木材和种植柑橘。 
   靠山吃山的小农经济。 
   1981年,寒流侵袭。 
   山上的树木齐刷刷被冻死,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资源被上天收走了。 
   这次大灾害后,约三分之二的居民都迁居他地。 
   余下的居民过起了比以往更为艰难的日子。 
   1987年,时任当地农业指导员的横石知二,在一家普通寿司店吃饭。 
   席间,看到一位妇女走时将摆盘的叶子,悉心用手帕包好,一并带走。 
   这对横石产生巨大的震撼。 
   “我从未见过,有人对一片叶子如此珍视。” 
   或许植被丰饶、四季分明的上胜町,也可以开辟新商机。 
   他的这个创意一开始只有4位农妇支持。 
   后来不断发展,横石知二固定合作了约200位农妇。 
   这些妇女足不出户,便能在家采摘叶子,清洗包装,运送到公司。 
   再由公司分销到日本高级料理店,甚至欧美等地。 
   如今,上胜町每年能售出320种叶子,占据日本市场80%的份额。 
   公司还开发出一套完备的订单处理系统。 
   78岁的Nishikage奶奶,已经从事采叶子20余年。 
   她原是运动服工厂的一位女工,收入微薄。 
   在邻居的劝说下,加入采叶子这行。 
  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,连手机都不会使用的她,现在每天都上网抢订单、提交申请。 
   后来运动服厂因为环境问题倒闭,采叶子却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 
   这种对上胜町更为环保、轻便的产业,给老人们带来了继续生活的希望。 
   横石知二也因此入选影响世界100人。 
   他的创意改变了一个濒临消失的村庄的命运。 
   如今,一位采叶子的老人年入60万日元。 
   他们不再领国家救助金,相反像年轻人一样,堂堂正正缴税。 
   3 
   上世纪90年代,日本开始推行垃圾分类。 
   2000年,日本政府颁布一道禁令。 
   不再允许室外焚烧垃圾。 
   对于远离城市,人口稀少的上胜町面前只有两个选择。 
   一是花高价建立室内焚烧炉; 
   二是垃圾回收。 
   对于一个连垃圾车服务都无力支付的山镇,花数倍的前建造一个室内焚烧炉简直天方夜谭。 
   那么,只有垃圾分类再回收这条省钱的路了。 
   也诚然如此,垃圾回收比原先的成本还节省了三分之一。 
   上胜町起初将垃圾分类拓展为九类。 
   这条消息一传出,还是遭到了村民抵制。 
   “很多人说,要分成这么多类,会给老年人带来巨大压力。” 
   非营利组织建立在这里的垃圾回收中心,一开始便承受着村民的怒气。 
   工作人员们每日的工作也并非垃圾回收。 
   而是不断直至居民在室外焚烧垃圾,耐心传播垃圾分类知识。 
   一旦人们观念和认知改变,垃圾分类便不再是拖慢生活节奏的琐事。 
   片山初枝,上胜町垃圾分类模范家庭。 
   一瓶寻常的饮料瓶,要拆分成四种垃圾。 
   先将瓶盖上贴的价签撕下,分入干垃圾。 
   再分别将瓶盖、瓶身塑料包装、和空瓶子扔进不同的垃圾中。 
   一盒空牛奶,先用剪刀破开。 
   在水池中冲洗干净内壁,分有无银色金属薄膜,分成两类垃圾。 
   在她家喝茶,茶叶事先被碾成茶粉,直接冲泡。 
   这样又少了茶叶的渣滓。 
   “对居民们来说,刚开始会有困难。我也质疑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麻烦。慢慢地,我们的心态改变了,一切也就顺其自然了。” 
   上胜町85%的地区被植被覆盖,走进村子,看不到任何垃圾桶。 
   同样也没有一片垃圾。 
   有人在的地方,便会产生垃圾。 
   他们只不过最大化将垃圾利用了起来。 
   4 
   整个上胜町每天产生的垃圾,不超过35公斤。 
   大部分都进入了再循环系统,而垃圾回收中心便承担了核心任务。 
   为了和更大的垃圾分类公司合作,这里的垃圾分类高达34种。 
   如果分类有困难,这里还有以图为主的科普小册子可领回家学习。 
   由于室外没有公共垃圾桶,也没有垃圾车服务。 
   上胜町居民自行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放入数十公里外的垃圾回收中心。 
   有些居民离中心驱车40分钟路程,一周只来两三回。 
   有些居民家里没车,便和邻居拼车前往。 
   在中心,居民提供的可回收垃圾可兑换成积分。 
   累计一定数额能换取奖品,以此激励大家。 
   居民们丢弃的用品中,经过清洗消毒,一部分流入旧货市场。 
   市场里应有尽有,全部免费。 
   前一年流入10吨旧货,被领走了9吨。 
   这说明有10吨将被丢弃的垃圾,又重新进入了居民生活。 
   同时中心还设置了手工创作室。 
   老奶奶们手中的布料、麻绳等也取材自回收中心。 
   经过二次加工,编织成好看耐穿的草鞋、背包、枕头等,再售出。 
   而所得收入,则是个人的。 
   老人在这里既有了交流的同伴,又通过劳动换取了价值感。 
   垃圾回收,已经从最开始的麻烦事,成为上胜町居民生活中同吃饭喝水一样的寻常事。 
   这里的垃圾循环使用率高达80%。 
   5 
   老人们建立起的垃圾分类传统,必须有年轻人继承。 
   而上胜町逃不过整个日本社会的命运,老龄化。 
   如何吸引年轻人,延续经济活络,同样有赖于垃圾回收再循环。 
   横石知二的公司推出实习生实习计划,来这里培训采叶子的年轻人。 
   每逢夏天,大批年轻人来到上胜町。 
   公司为他们组织的活动是登山捡垃圾。 
   粟饭先生,因实习生计划从大阪来到这里。 
   被上胜町的垃圾回收理念感染,索性留在这里,辅导新的实习生。 
   仅靠一家公司显然不行。 
   以环保为噱头的商业进驻,与时尚为伍,不失为一个办法。 
   镇上有家环保理念商店,任何顾客采购,需自带器皿。 
   里面的物件按重计费。 
   一间啤酒酿造屋,以居民们利用不到的柚子皮为原料,辅以麦芽。 
   也酿制出了上胜町独有的果味啤酒,远近闻名。 
   而酿酒剩下的麦芽残渣,则做成司康面包、小麦粉。 
   这家店的装饰物也都是回收材料,吧台的顶灯是各色的玻璃瓶。 
   “我们也要努力做到零废物。” 
   一家拥有如此理念的小店,店员也是环保主义者。 
   上胜町正逐渐发展为年轻人心中环保产业圣地。 
   一个几乎凋敝的村庄,反倒绝地逢生。 
   因垃圾分类走在了最前沿。 
   上胜町创造了一个奇迹,但归根究底还有赖于居民日常的垃圾分类。 
   6 
   改革开放后,我国的垃圾总量呈指数级增长。 
   1979年,2508万吨。 
   2018年,2.26亿吨。 
   人口激增,垃圾总量爆炸式上涨。 
   过去的简单填埋和粗暴焚烧,已经越来越不可取。 
   提高废物利用率、减少垃圾对环境的伤害。 
   第一步就在居民拎出家门的生活垃圾。 
   做好分类,则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。 
   很多人说垃圾分类费时费力,现代人工作忙、压力大,哪有时间做这些。 
   但熟能生巧。 
   万事开头难,当垃圾分类内化成我们一项生活习惯时。 
   便如同刷牙洗脸般顺其自然。 
   勿以善小而不为。 
   在上胜町,小学生经常到河里划独木舟,边玩边捡垃圾。 
   尽管收获甚少,但孩子们心中也有着守护环境的强烈意识。 
   一个孩子对记者说:“我要减少垃圾,保护环境。” 
   对于普通人,这不就是力所能及,为环境做的最大贡献吗? 
   2020年,上胜町将成为日本第一个零废物小镇。 
   2020年,我国大城市刚推行垃圾分类。